
潘魯生,藝術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兼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設計藝術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工藝美術藝委會主任、中國國家畫院院委。系中國文化名家、中央聯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泰山學者特聘教授,擔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
摘要
從文明社會建立之前,文化與技藝就已與人類的生產、生活交織在了一起。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了人們關于勞作模式、生活方式的文化記憶,塑造了文化空間。在優秀傳統文化回歸生活,傳統工藝逐漸振興的當下,如何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與弘揚是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
既是技藝的傳承,亦是文化的傳承
文化有著多姿多彩的面貌,豐富多樣的形式,其化育人心、強根鑄魂的作用讓那些久經歲月磨礪的文化遺產植根于我們的心靈之中。而與我們的生活最為密切相關的一種傳統文化,是將無形的技藝世代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潘魯生看來,我們對傳統文化要有根與魂的認知。“無論是言談舉止,還是生活品質和品味的提升,都要從我們的傳統文化當中尋找根和脈。”自稱為“手藝人”的潘魯生多年來一直在從事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研究,始終堅持民間藝術是其創作的根基。他常用三句話來形容自己的身份:專業是畫畫,職業為教書,事業為民間文藝研究,并將之視為人生幸事。在他眼中,傳統工藝是中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融于生活,是衣食住行用都離不開的。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工藝,凝聚著歷朝歷代匠人謀生的技藝,蘊含著勞動人民的創造力和工匠精神。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該如何理解呢?潘魯生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然后用常任理事國的語言翻譯出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個引入的概念,日本稱其為‘無形文化財’,中國臺灣翻譯為‘無形文化資產’,比如陶瓷,指向的并不是陶瓷這一器物,而是制作陶瓷的技藝。”手藝、傳說、儀式,這些精神層面的文化,是更值得我們去搶救和保護的財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潘魯生這樣說道。對這一點的忽略和無視,可謂是現代社會最大的缺失。傳統工藝的傳承,既是技藝的傳承,也是文化的傳承。潘魯生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穿漢服、寫漢字就能傳承的,要從根上看到傳統文化缺失帶來的重要影響。衣食住用,智慧匠心,塑造了生活的藝術。”
保護和發展的關鍵是使之繼續生存繁衍在當代社會空間中
傳統工藝的傳承以人為載體,不僅是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還是人類文明的“活態”延續。從全球來看,傳承的探索與踐行從未停止,我國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逐年上升,系列文化戰略的出臺,也表明我國正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保護之路。在潘魯生看來,傳統工藝的保護與發展在世界范圍內成為深刻持久的過程,不僅關乎優秀文化傳統的認同、保護與傳承,也直接關系到現代設計和產業發展。當前,我國已將“傳統工藝振興”提升到國家策略層面,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制定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亦陸續頒布,傳統工藝振興進入政策實施階段。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熱度不斷升溫,“熱的背后我們應該冷靜地思考背后的原因,我們應該怎么做?”對于其中存在的問題,如傳統手工藝資源流失、個體經濟權益保護未能有效實施、大量的資金投入卻很難做到有效的保護等,潘魯生認為要因勢利導,在知識產權的保護利用、相關技術標準和設計規范制訂、相關促進發展組織的健全等方面應不斷地完善,目前最重要的是我們怎么把這些文化傳承下去。
在手藝人和設計師的共同努力下,很多傳統工藝中的經典造物造型樣式或技藝要素為現代設計所吸收,經轉化之后重新融入了生活日用、居家陳設、首飾服裝,乃至公共空間、建筑環境、儀式慶典,化身為體現民族文化傳統的現代工藝美術形態。潘魯生列舉了一些頗有成效的典型案例:山東萊州、莒南、嘉祥等地的民間石雕工藝已由服務民俗信仰轉向現代城市空間的公共藝術品;臨沂郯城紅花鄉的民間手藝人把傳統的盤扣、服飾絳子轉化為了“中國結”等掛件、擺件裝飾品,覆蓋了國內外市場的70%以上。這些發展的例子既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也創造了極為可觀的經濟效益,為扶貧脫困工作提供了助力。“加強文化生態保護和生產性保護,將成為巨大的文化生產力,成為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資源和動力。保護和發展的關鍵是使之繼續生存繁衍在當代社會空間中,發揮思想、文化、經濟的多元作用,而不只是作為文化的標本、檔案和歷史記憶。”潘魯生說。
教育是傳承與振興的基石
古老的生命記憶,活態的文化基因,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獨有的特質。也正是由于這一特質,其傳承方式依賴口傳心授,因此后繼乏人和文化流失的現象時有發生。如今,單一的傳承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發展和文化傳播的需求,與教育結合,是進一步保護、傳承、振興傳統工藝的重要途徑。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教育,潘魯生認為傳承是師徒概念,而教育則可以打破地域的局限性,擴展受眾,也可以營造繼承傳統文化的氛圍,構建良好文化生態。潘魯生認為將文化資產引進校園的同時,也要注意其傳承方式是否與學生的年齡特點相應,比如戲曲、民歌、民間工藝等進課堂能夠產生良好的效果。由中國文聯、中國民協主持的“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于2019年12月舉辦了首批成果發布會。“之所以要推出中國民間文學大系,正是因為民間文學中有一些鮮活的故事,其中有史詩、有神話,有傳統的、有想象的,也有充滿科學意識的。這些都可以講給孩子聽。”
傳統工藝的傳承有其獨特規律,因此根據學生學段的不同,課程設置與目標也有所不同。在潘魯生看來,在基礎教育階段,主要著力點應放在對文化傳統的感知、體驗、認同方面。目前,山東省中小學教育通過編寫鄉土教材、開設傳統文化課程等方式讓孩子們接觸剪紙、年畫、地方戲曲,了解地域性的特色鄉土文化,以這種方式喚醒“文化記憶”。高等教育階段,在傳承過程中融入了專業知識與技能教育,讓年輕學子主動承擔起了文化傳承的使命。
在此基礎上,潘魯生指出:要加強專業教育,以學科建設為重點,構建中國“手工藝學”學科,對“手工藝”進行專門化、科學化、系統化的研究。面向公眾開展普及教育亦很有必要,比如在社會公共文化空間里舉辦展覽和現場傳習活動,利用參與性教育方法以及游戲、見習培訓等方法促進人們體驗傳統手工藝文化。此外,還要持續推進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復興的不就是文化和精氣神嗎?”潘魯生如是說。“那些本土的、民族的、無形而深刻的文化將真正顯示出我們的存在,體現屬于我們這個民族的思維、感受以及存在方式,慰藉心靈并成為創造力的源泉。”在潘魯生看來,做表面文章永遠入不到孩子心里,骨子里沒有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就沒有真正的熱愛。
延續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經歷大浪淘沙留存下來的文化資產與傳統工藝既是精妙的創造,也是代代人內心的堅守,需要我們用心守護,薪火相傳。